夕阳的血色浸染了海面,波光粼粼,却如同凝固的血液般令人不安。
陶毅手中的信笺,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那薄薄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京城突发的变故,像一根尖刺,狠狠地扎在他心头,让他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思绪再次翻涌起来。
漕运,大元的命脉,如今却病入膏肓。
陶毅深知,若不及时解决,这艘庞大的帝国巨舰,迟早会在内忧外患中倾覆。
他揉了揉眉心,漕运的烂摊子,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窒息感,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
“陛下,您不必太过忧虑,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江瑶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陶毅干涸的心田。
她温润的目光中,带着坚定和支持,让陶毅感到一丝慰藉。
是啊,他不是孤军奋战,至少还有江瑶与他并肩作战。
陶毅深吸一口气,将信笺小心地收好,压下心中的不安,开始着手调查漕运。
他首先召集了所有漕运相关的官员,想要了解漕运的具体情况。
官员们鱼贯而入,一个个面色凝重,在陶毅面前毕恭毕敬地行礼。
其中,漕运总督张铭,身着华丽官服,却掩盖不住他眼底闪烁的不安。
陶毅犀利的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问道:“诸位,朕今日召集尔等,是为了商议漕运之事。尔等可知,如今漕运弊病丛生,严重影响了国库收入,此事非同小可!”
官员们纷纷低头,窃窃私语,却无人敢开口。
张铭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漕运之事,虽有一些小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运行良好的……”
他话音未落,陶毅便冷笑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小问题?张大人,你管这叫小问题?朕听说,今年漕粮的亏空,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三成!这难道还是小问题吗?”
张铭脸色一变,连忙解释道:“陛下明鉴,今年南方多雨,漕船行驶受阻,这才导致漕粮有所亏空……”
陶毅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盯着张铭,目光如炬,仿佛要将他看穿。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历史洞察之眼”所展现的画面:张铭与地方豪强勾结,私吞漕粮,中饱私囊,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那慌乱的眼神,闪烁其词的辩解,都让陶毅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陶毅不动声色地将目光转向其他官员,问道:“诸位,你们怎么看?”
官员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出声。
他们深知漕运的黑暗,却不敢轻易得罪张铭。
散会后,陶毅独自一人来到御花园,心情沉重。
他知道,仅凭这些官员的口供,根本无法查清漕运的真相。
他需要一个盟友,一个在朝中有一定威望,并且正直敢言的人。
他想到了王大人。
王大人是朝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为人正直,不畏权贵。
陶毅来到王大人的府邸,将漕运的现状以及自己的担忧,详细地告诉了他。
王大人听后,眉头紧锁,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陛下,漕运之事,牵扯甚广,臣也早有耳闻,只是……”
他顿了顿,又道:“此事错综复杂,臣也需要一些时间,好好考虑一下。”
王大人的犹豫,让陶毅感到一丝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继续说道:“王大人,漕运关乎国运,若是再不整治,后果不堪设想!朕希望您能助朕一臂之力!”
陶毅语气诚恳,目光坚定,他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王大人的心中炸响。
王大人陷入了沉思,他看着陶毅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开始动摇。
良久,他抬起头,缓缓说道:“陛下……”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在王大人耳边低语了几句。
王大人脸色骤变,霍然起身,对陶毅说道:“陛下,老臣突然想起还有一件要事需要处理,就先失陪了!”
陶毅看着王大人匆匆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猛地想起,“历史洞察之眼”看到的画面中,似乎有一份重要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