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臣、骆韶、杨亮三人谈论着事,走至南城外,行不到四里,便到了一个名为南周的村落。
这一日,南周二百余户百姓缴秋税。
按照朝廷规制,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税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
秋税的征收,自秋收完成之后便开始了。
不同乡里之间,收税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可能这个乡里村落是十月收税,隔壁的乡里村落,会轮到十一月,十二月。
收税过程,也并非强行征收,今天收不上税,并不会直接踹门搬东西,而是会给一定的缓冲期,也就是最晚不能超过明年二月份。
当然,明年二月是政策最晚时间,具体县衙执行时,给百姓的时间往往是腊月截止,如果缴不了税,过年的时候衙役登门拜访,也不是不可能……
句容施行了粮长制,这些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田粮。
这里的征收,是协助府州县征收,即需要县衙胥吏在场,需要拿着县衙发给的由帖,即征税凭证(缴税通知单)进行。
这里的解运,并非只是朝着府州县库运输,还有部分粮食,是朝着金陵解运。
周大揉了揉孩子的头,让他闭嘴,看向顾正臣等人:“你们想知道为何,不妨等等看,看你们是读书人,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之事。”
吝啬,小气,看不起百姓,欺压乡民,这才是地主的常态。
骆韶擦了擦冷汗。
大户都很大方。
当斛拿出来时,顾正臣脸色变得更是阴沉。
“为何会如此?”
顾正臣冷厉地看向骆韶:“天底下,只有朝廷能收税!粮长算什么东西,他们只不过是协助朝廷收税解运,什么时候拥有额外征税之权了?”
两个长桌拼在一起,四张椅子都坐了人。
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跑了出来,一些妇人孩子也跟了去。
只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大人扛了一袋子,身后的妇人或半大孩子,也跟着扛了一个小袋子跟了过来。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倒是顺利。
由帖还没发完,已经有百姓家扛着粮食来了。
这就是朱元璋寄托粮长大方的底气,希望他们无私奉献,多运粮食,报效朝廷,别总是欺负老百姓。
顾正臣皱了皱眉,上前问:“你就是周大吧,这一袋子米,应该够五斗了吧,缘何孩子也带了米来?”
说实话,老朱有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应该,他也不想想自家全家差点死绝,父母连个埋的坑都没有的时候,大户地主刘德是什么嘴脸。
杨亮刚想说话,却被顾正臣抬手止住。
“这是县衙户房吏员,他带来了由帖,由帖经里长、老人与甲长确认过官印,确系县衙所出。现在领取由帖,依由帖所写搬来粮食。户主周大,属周喜里长、周祥甲长所管,家中合有三丁口,重租田有五亩,每亩八升五合五勺,有芦地十亩,每亩五合三勺,合四斗八升又五勺。户主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