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正如曹操当年所言,许是这世上,就只有杜康,才能解忧了。但,那也只是麻痹一时罢了。
命运总是沉浮不定,谁也不知道将来如何。就像对于晋商来说,在晚明时节,社会动荡的关头,晋商以其特有的灵敏嗅觉,使他们看到了满清的崛起和统一天下的野心,于是在正常贸易之外,暗中为清军输送军需物资,提供关内各种情报,搞起政治买卖。
清军入关后,顺治没忘为己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家,在紫禁城便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
虽说不是勋贵,也是所谓世袭皇商,与国同休。
可最后,仍然逃不过家国兴衰,尽管他们曾千方大哥要找桂王,肯定是为了借钱于桂王,咱们富达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存款多,而借款少,长此以往,必定不能长久,所以,大哥才会另辟蹊径,想在藩王身上有所图。小弟自然想要跟着。”
祁子涛头头是道的分析道。
看着面前的弟弟,祁子英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生意上事有大哥自会有办法解决。你只要好好念书就行了,将来取了功名,好为我们祁家扬名。”
“大哥,您没有看到了,如今这世道生意才最重要的,别说是商贾,就是朝中勋臣,又有几人不经商?甚至就是陛下,不也有人为其操持皇产吗?有时间读书出仕,还不如跟哥你学着,然后多长些阅历经验呢。”
祁子涛不服气的埋怨道。
“你胡说什么呢!小弟你要安心读书,将来考取功名为祖上争光。万万不可丧志之念。商贾之道,总归不是正途!你若不想让大哥失望,就趁早绝了这念头!”祁子英怒斥道。耕、读、商是明朝山西商人家庭的传统。而祁子涛从小聪颖,记忆尤其过人。年幼时与他一起念私塾,更是屡屡得先生夸奖,往往只需读上一遍,许多文章祁子涛就已熟记,甚至可以背诵如流了。正因为见小弟资质不凡,祁子英才会放弃学业,离家经商以资助小弟读书。可那里想到他现在却说出如此“没有出息”的话来。
祁子涛本来还想反驳,想说皇帝不经商。可见到大哥怒气冲冲的模样,他那里还敢反驳,长兄如父,这个道理他又岂不懂得,连忙拱手告罪道。
“大哥,小弟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会说这话了。”
见祁子涛认了错,祁子英也不想再多责怪于他。毕竟现今天下的风气是“不耻言利”,小弟年纪尚幼才会入此歧途。想到这儿,祁子英不禁语重心长的向小弟告戒道。
“子涛,大哥知道你在为银行着想。可你是否想过,这朝中勋贵为何能够于商界横行,总归还不是沾了一个“官”字嘛。此次铁路发包,我们晋商看似得了三段路工,可靠的是低价,而大半都为北洋商号、南洋商号承包,而两家商号的股东是谁?不正是当朝勋贵。所以读书出仕,为的不仅仅是你,也是为了我祁家!”
给祁子英这么一说,祁子涛同样感到肩负的重任,不过他低头思略了一番后,还是开口道。
“大哥,小弟答应你不过问你去桂王府的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