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崔耕所说的山寨,不是说让汉传佛教山寨泥婆罗佛教。一是悟缘绝对不肯,二是着实没什么必要。
没错,泥婆罗在地理环境上,与吐蕃类似,从那传过来的佛教支流,非常接地气,非常对吐蕃人的胃口。但是,再接地气,能有在吐蕃盛行了几千年的苯教接地气所以,崔耕給悟缘的建议,就是山寨苯教。
苯教有先藏的例子在前,白玛罗姆接受山寨毫无压力。但悟缘就比较要脸了,听完了崔耕的介绍之后,面露难色,道:这个让我们佛门子弟学苯教,不妥吧
也不是学苯教,而是入乡随俗。崔耕劝道:只是在仪式和用词上,向苯教靠拢,但核心还是你们佛教的。打个比方吧,佛经最初是不是都是梵文
应该是的吧。
还是的啊,有大德高僧,把梵文翻译成了汉文,经过不断发展,才有了汉传佛教。你现在让佛门吸收苯教的一些东西,就跟把梵文翻译成汉文差不多,总而言之,是为了吐蕃人更容易理解佛门的真义。
悟缘迟疑道:真的可行但我们佛门的骤然变动,可怎么对信徒解释
这话说得有理,苯教能搞前藏本藏后藏,佛教却不能搞自个儿埋自个儿挖的把戏苯教只在吐蕃口口相传,原来没有文字记载,随他们怎么编。但是,佛教的经文都有梵文的对照版,不能无中生有。
崔耕胸有成竹地,道:这有什么当初释迦牟尼创佛教,收的所谓护法神,大都是天竺的神明。你这次照葫芦画瓢不就行了就说苯教神被释迦牟尼收服,成了佛陀,所以要对某些仪式和经文加以改动。
这这也成悟缘既觉得崔耕所言有理,又觉得这样太没节操了一点儿,道:可是可是
行了,没什么可是的。崔耕道:本官不知道你们佛教根本教义是什么,但送大和尚你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哪个宗教最能适应吐蕃的实情,哪个宗教就能统治吐蕃人的信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悟缘听完之后若有所思,忽地冲着崔耕深施一礼,道:贫僧虽不大赞同这八个字,但仔细想起来,确实是传教的无上真言,在此谢过崔护法了。
崔耕摆了摆手,道:得了,我这个护法,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还是叫我崔相或者崔京兆吧。
那却不然。悟缘正色,道:佛祖托梦不是真的,但贫僧在此接受崔护法的教导,却未必不是佛祖的安排。以后您就是我吐蕃佛门确确实实的护法,若有用得到的地方,尽管开口。
崔耕意味深长地道:既然大师如此认为,那本官这个护法,定不会让你失望。
在这个时代,吐蕃赞普实行的是土葬,而不是后世流行的天葬或者火葬。
至于葬礼的具体日期,则是在苯教大祭祀推算出来的丧日。
按惯例,吐蕃赞普一死,这个丧日就应推马上推算出来,并诏告天下。一般情况下,丧日是在赞普死后的百日之内。
但奇怪的是,直到现在,吐蕃朝廷也没宣布丧日的具体日子。
崔耕推测,这可能跟朝中激烈的政治斗争有关。但他这个吊哀使不能总在吐蕃耗着啊,就准备略作休整,三天后求见赤玛类,要求吐蕃尽快做出决定。
然而,崔耕求见的时候,却碰了个软钉子。非只当天,接连半个月,吐蕃太后都以身体不爽为理由,拒绝召见崔耕。
怎么回事儿难道吐蕃出什么变故了
无奈之下,崔耕也只得在金亭馆驿内等消息。更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原本以为会有吐蕃势力主动找上自己,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主动拜访的都没有。
直到这一日,崔耕接到了一份儿请柬,是吐蕃仲巴岛彭工送来的,要他马上入府一会。
这就非常无礼了。
崔耕是谁官居三品,京兆尹水陆转运使同鸾台阁平章事。按照大周的官员序列,吐蕃仅有赞普及其觉蒙,在崔耕的地位之上。
岛彭工若是要请崔耕吃饭游玩,那就必须提前三天,亲自把请帖送到崔耕的手里。
要是找崔耕有事儿呢简单,要么写信相求,要么亲自拜访。
但是,现在,很显然,这位是让崔耕拜访他
崔耕望着送信的吐蕃小厮,冷笑道:听说,所谓仲巴,就相当于我大周的礼部尚书,不知对也不对
确实如此。
嘿嘿,没想到,你们吐蕃的礼部尚书,却是不知礼的很呢告诉他,本官没空。真有什么事情,让他来金亭馆驿见我。
孰料,那小厮听了崔耕的话,既不发怒,也没有表示半点为难,而是不卑不亢地道:崔相还请慎言,仲巴不是不知礼,而是认为理应如此。
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一份请柬,就足够请您到府中一叙了。
笑话,本官就是不去,他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