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以为,当允荷兰使团进献自鸣钟。其齿轮精妙,可补钦天监漏刻之不足。另请于广州设译书馆,采西学之...】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右手轻轻摩挲着下巴,目光落在面前的纸张上。只见那纸上的字刚劲有力,笔锋凌厉,显然是经过一番苦练而成。
“太子的字倒有长进。”皇帝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空旷的宫殿里回荡着。
皇帝用指甲刮过纸上尚未干透的墨迹,仿佛能透过这黑色的墨痕看到太子练字时的认真模样。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批注时,眉头却微微一皱。
“这些主意,是唐家丫头教的?”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些许疑惑。
跪在地上的老太傅浑身一颤,他的额头紧紧贴着冰冷的地面,不敢有丝毫怠慢。
“老臣……老臣确实讲过《周髀算经》里测日影之法……”老太傅的声音有些发颤,似乎对皇帝的问题感到颇为紧张。
皇帝沉默了片刻,突然轻笑一声:“起来吧。”
老太傅如蒙大赦,连忙叩头谢恩,然后缓缓站起身来。
皇帝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里隐约传来少年们的笑闹声。他的视线被一只造型怪异的风筝吸引住了,那风筝正掠过琉璃瓦,如同一艘在天空中航行的海船。竹骨扎成的船身,绢布上绘满了点点星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总比整天念叨蓬莱仙岛强。”皇帝喃喃自语道,嘴角的笑容越发明显。
这时,秉笔太监王德全捧着一碗冰镇酸梅汤走了过来,他的眼睛却偷偷瞄向奏折边角那些稚嫩的批注。在那里,画着一个古怪的图形——两个交错的圆圈,旁边还标注着“伽利略说地动”。
窗外突然传来瓷器碎裂声。皇帝疾步走到槛窗前,看见太子正蹲在汉白玉栏杆上,手里扯着根细绳。绳端系着的不是风筝,而是个铜制的小型帆船模型,正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父皇!";少年兴奋地挥舞手臂,";儿臣算出来了!只要把帆面做成弧状,逆风时能省三成力!";他胸前挂着的西洋单筒望远镜撞在栏杆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皇帝的目光扫过角落。三名翰林学士抱着《永乐大典》的散册,脸色比身上的青袍还要难看。最年长的周学士袖口露出半截奏折,隐约可见";唐氏妖女";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