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钱镠诗之一
镠,字具美,临安人。唐末,以乡兵讨平刘汉宏、董昌,奄有十三州,建国称王。好吟咏,通图纬学,喜作正书。谥武肃。诗二篇。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吴越备史》:镠生临安石镜乡临水里,有大木,镠幼与群儿戏其下。坐大石,指麾为队伍。镠既贵,昭宗改其乡曰广义,里曰勋贵,所居营为衣锦营。俄又升为衣锦军,号大木为衣锦将军。天复元年,镠于其地大会故老宾客,山林树木,皆复以锦幄,表衣锦之荣。开平四年,镠游〔衣锦〕(锦衣)军,作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湘山野录》云:时父老不解此歌,王复以吴音歌云: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长在我侬心子里。至今狂童游女能效之。
衣锦荣归,情系桑梓:钱镠《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全析
在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岁月里,各势力纷争不断,百姓生活也随之跌宕起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吴越王钱镠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果敢的决策,在乱世中崛起,成就了一番霸业。而他的这首《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宛如一段被岁月尘封的珍贵记忆,生动且鲜活地勾勒出其衣锦还乡的宏大而热烈的场景,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家乡炽热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己苦心经营下太平盛世的由衷礼赞,为后世徐徐展开了一幅交织着深情与无上荣耀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一窥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风貌与钱镠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这首诗的逐联精妙之处,并对其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赏析。
首联: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含义:诗歌开篇,钱镠便以一种豪迈而自信的姿态,将自己衣锦还乡这一人生高光时刻毫无保留地推至读者眼前。“三节还乡”,其中“三节”并非普通的数量指代,在当时的语境下,它代表着一种极高规格与无上荣耀的象征。这不仅是钱镠身份与地位的有力彰显,更意味着他此番归乡,是一场精心筹备、盛大庄重的仪式,承载着无数的期待与敬意。钱镠身着华丽耀眼的锦衣,那锦绣华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辉煌成就,每走一步,都好似踏在荣耀的云端,那华服在日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将他满面的荣光映衬得愈发夺目。与此同时,他抬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湛蓝澄澈得如同一块毫无瑕疵的蓝宝石,万里晴空之上,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暖煦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温柔且深情地笼罩着大地,为这衣锦还乡的盛景悄然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金色光辉,宛如一幅天然的绝美画卷。
?赏析:此联起笔气势不凡,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三节还乡”四个字,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事件的核心与非凡意义,让读者在瞬间便能捕捉到这场归乡之旅的特殊与重要性,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置身于那个充满荣耀与期待的历史现场。“挂锦衣”则是一处极为细腻且传神的细节描写,锦衣不仅仅是一件华丽的服饰,更是钱镠功成名就后的具象化体现,它象征着钱镠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拼搏奋斗后的辉煌成果,同时也暗示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每一道折痕、每一抹色彩,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而“碧天朗朗兮爱日晖”这句对天气的描写,绝非可有可无的闲笔。晴朗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共同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欢快愉悦的氛围,这种环境烘托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全诗奠定了欢乐祥和的基调。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听到人群中传来的欢声笑语,那份扑面而来的荣耀与幸福,如同穿越时空的暖流,直击人心。
颔联: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含义:钱镠行进在归乡的道路上,眼前的景象愈发壮观,令人心潮澎湃。道路两旁,旌旗如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猎猎作响,仿佛在奏响一曲激昂的凯旋之歌。这些旗帜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舞动,它们姿态各异,却又整齐划一,像是在为钱镠的成功欢呼喝彩,又好似在默默诉说着他一路走来的赫赫战功。每一面旌旗都是他功绩的无声见证者,它们紧密排列,共同形成一道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风景线,将他的无上荣耀彰显得淋漓尽致。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听闻他归来的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从四面八方、远乡僻壤赶来,不辞辛劳地紧紧跟随着他的队伍。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敬仰与欢喜的光芒,脚步匆匆,一刻也不曾停歇,只为能第一时间亲眼见到这位衣锦还乡的游子,亲口表达他们内心深处对他的敬重与热爱。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那一个个匆忙却坚定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