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他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漕运改革,终于看到了曙光!
就在这时,李达,那个民间漕运帮派的头目,走到了陶毅面前。
“陛下,之前是我误会您了。您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李达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代表漕帮的所有兄弟,向您保证,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漕运改革!”
陶毅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李达的支持,对漕运改革至关重要。
有了民间漕运帮派的力量,改革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陶毅拍了拍李达的肩膀,
夜,依旧深沉,但陶毅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漕运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他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张铭被押下去的时候,突然回头,死死地盯着陶毅,那眼神,怨毒而又绝望,像是一条濒死的毒蛇,在做最后的挣扎。
“陶毅……你……你不会有好下场的……”这诅咒像是一把生锈的钝刀,在陶毅的心头来回拉锯,钝痛而令人窒息。
他看着张铭被拖走,消失在黑暗的甬道深处,只留下那双怨毒的眼睛,像两点鬼火,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夜风更冷了,带着运河特有的潮湿和腥气,吹得陶毅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站在漕运衙门的门口,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心中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走了过来。
是王大人。
他一直站在人群的边缘,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此刻,他终于走了出来,站在了陶毅的面前。
“陛下……”王大人微微躬身,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释然,也有……愧疚。
陶毅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
王大人,是朝中少有的清流,也是他一直想要争取的力量。
但之前,王大人对漕运改革一直持观望态度,这让陶毅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他知道,王大人是在权衡利弊,在观察局势,也在……考验他。
如今,王大人终于表态了。
这意味着,他认可了陶毅的做法,认可了漕运改革的方向。
“王大人,你能来,朕……很欣慰。”陶毅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陛下,臣之前……有所顾虑。”王大人低着头,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臣担心……漕运改革,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会引起朝局动荡……”
陶毅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知道,王大人说的是实话。
漕运,牵扯的利益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现在,臣明白了。”王大人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陶毅,“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元,为了百姓!臣……愿意追随陛下,为漕运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陶毅的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他紧紧地握住王大人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好!有王大人相助,漕运改革,一定能成功!”
那一刻,陶毅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他有了王大人的支持,有了李达的支持,有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漕运的复兴!
有了王大人的加入,漕运改革的阻力,似乎一下子小了很多。
朝堂之上,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也开始转变态度。
他们看到了陶毅的决心,看到了漕运改革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陶毅趁热打铁,立刻召集了一批官员和专家,开始重新规划漕运路线和管理制度。
他将“历史洞察之眼”所看到的信息,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
“我认为,应该在现有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新的支线,连接南北,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我建议,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漕运管理制度,杜绝贪腐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漕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我赞成!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漕运建设,这样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也可以激发漕运市场的活力。”
在陶毅的带领下,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每一个建议,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论证。
每一个方案,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陶毅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运河上穿梭往来。
他仿佛听到了,漕工们嘹亮的号子声,在运河上空回荡。
他仿佛闻到了,运河两岸,稻花飘香,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就在陶毅以为漕运改革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运河,年久失修。
许多河段,淤泥堆积,河道狭窄,甚至出现了坍塌的现象。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漕运的效率,也给漕运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漕运改革,将无从谈起。
陶毅站在运河边,看着眼前浑浊的河水,看着那些摇摇欲坠的堤坝,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这又将是一场硬仗……
“陛下,”一名负责勘察运河的官员,脸色凝重地走到陶毅身边,“这几日连夜勘探,发现淮安府附近有一段河堤……”他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该不该说下去,压低声音凑近陶毅耳边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