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几句后,陶毅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
他诚恳地向李尚书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希望他能够支持自己的改革措施。
李尚书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让人无法捉摸他的心思。
他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偶尔点点头,或者嗯一声,表示自己在听。
陶毅心中焦急,却又不敢催促,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劝说。
他将改革的好处一一列举,将改革的蓝图描绘得无比美好。
然而,李尚书始终不为所动,他的态度就像一块坚冰,无论陶毅如何努力,都无法融化。
陶毅知道,要打动这位老谋深算的尚书,并非易事。
时间一点点过去,陶毅口干舌燥,却依然没有得到李尚书的明确答复。
他感到一阵疲惫,心中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就在这时,李尚书缓缓开口了:“陛下……”“陛下……”李尚书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像一块粗粝的石头摩擦着陶毅紧绷的神经。
陶毅的心猛地一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他屏住呼吸,目光紧紧锁定李尚书那张波澜不惊的脸,试图从那深邃的眼眸中捕捉到一丝希望的火花。
然而,李尚书的眼神依旧平静如水,古井无波,让人难以捉摸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陶毅悄然发动了“历史洞察之眼”。
一股奇异的力量自他眉心涌出,如同一道无形的电流,迅速蔓延至全身。
他的精神力如同潮水般退去,带来一阵阵眩晕和虚弱感。
眼前的一切开始变得模糊,耳边也嗡嗡作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陶毅强忍着不适,集中精神,将意识投向李尚书。
在他的“视野”中,李尚书的形象逐渐变得扭曲,如同一个被拉长的影子。
紧接着,一幕幕尘封的记忆如同走马灯般在他眼前闪过,那是属于李尚书的过去。
陶毅“看到”了李尚书年轻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深得先帝赏识。
他也“看到”了李尚书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如鱼得水,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画面一转,陶毅“看到”了李尚书的一次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库损失惨重,民怨沸腾。
就在李尚书即将面临严惩之际,赵权臣出现了。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助李尚书掩盖了真相,逃脱了责罚。
然而,作为交换,李尚书必须成为赵权臣的傀儡,在朝中为他鞍前马后,听从他的摆布。
那一刻,陶毅“看到”了李尚书他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尊严。
他原本清澈的眼神变得浑浊,原本挺拔的身姿也变得佝偻。
“历史洞察之眼”的效果逐渐消退,陶毅的意识回归现实。
他感到一阵强烈的虚脱感,身体摇摇欲坠,险些跌倒。
王勇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陶毅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紊乱的气息。
他看向李尚书,眼中多了一丝理解和同情。
他知道,李尚书并非真心反对改革,他只是被赵权臣抓住了把柄,身不由己。
“李爱卿,朕知道你心中有苦衷。”陶毅缓缓开口,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真诚,“朕可以向你保证,只要你支持改革,朕会帮你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赵权臣手中的把柄,朕会帮你彻底清除,让你重获自由。”
李尚书猛地抬起头,他盯着陶毅,似乎想要确认他是否在说谎。
陶毅坦然地迎上他的目光,眼中没有一丝闪躲。
他知道,自己已经触动了李尚书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李尚书的嘴唇微微颤抖,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犹豫不决。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一边是对自由的渴望,一边是对赵权臣的恐惧。
就在这时,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一个惊慌失措的声音响起:“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
陶毅和李尚书同时一惊,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老爷!老爷!外面都在传……”那名家仆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话说到一半,看到陶毅也在场,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说下去。
李尚书脸色一沉,厉声喝道:“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家仆颤抖着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外面……外面都在传……陛下……陛下微服私访……是为了……为了拉拢……拉拢大臣……排除异己……独揽大权……”
陶毅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他瞬间明白,这是赵权臣的阴谋。
他利用自己微服私访的机会,散布谣言,中伤自己,破坏自己的改革计划。
李尚书的脸色也变得苍白,他看向陶毅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怀疑和戒备。
陶毅知道,自己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否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解释,书房的门突然被人猛地推开,一个熟悉而又令人厌恶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