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狄仁杰忍不住叹道。
“着实是可悲可叹。”
“从小没有感受过母爱,反之被母亲抛弃,报复的念头自此应运而生。”
“被抛弃的痛苦,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年岁渐长,这仇恨愈发浓烈,最终吞噬了他的理智。他开始将对母亲的怨恨,转嫁到那些与母亲相似的女子身上,试图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积压多年的愤懑。”
“只是,这也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
狄仁杰低声自语,话语中满是对凶手不幸身世的同情,却也难掩对其暴行的谴责。
与此同时,光幕继续道。
【外国也有相同的案例。】
【“疯狂炸弹手”案件——詹姆士?布鲁塞尔?。】
“啧啧。”
嬴政不由的摇头道。
“这外国人的名字怎么如此之长,而且念起来拗口得很。”
“恐怕念一遍,对方也不一定能记得住。”
刚说完,就听光幕道。
【1940年11月16日,纽约爱迪生公司的窗台上出现一个来历不明的工具箱,里面装着一枚土炸弹,外面裹着一张纸条,写着“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在此后的16年里,“疯狂炸弹手”在纽约各处至少放置了33颗炸弹,造成多人受伤,还向警方和报社写信挑衅。?】
【精神病理学家詹姆士?布鲁塞尔,根据炸弹制作精细以及挑衅信的措辞风格,判断罪犯是男性,患有偏执狂类精神疾病。而且这类人往往比较注重细节,这与炸弹制作的精细程度相符。?】
【并且偏执狂的妄想症发展缓慢,从开始有症状到实施犯罪,一般需要10-15年,1940年炸弹首次出现,由此推断罪犯可能在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病症,因此推测罪犯年龄在40-60岁之间。?】
“原来如此!”
狄仁杰兀自点了点头,在纸上写下偏执狂,妄想症这几个字。
并且又标注了发病的时间,打算日后分析一些卷宗,看看之前的案件是否有凶手患有这种病症。
【布鲁塞尔留意到,罪犯在挑衅信中使用“卑鄙罪行”这种老式措辞,这表明他可能在外国人社区长大,而且有规律地去教堂,宗教观念较为传统。此外,信件中对爱迪生公司的强烈怨恨,暗示他可能曾经在该公司工作或遭受过不公正对待。?】
【布鲁塞尔还做出了一个惊人预测,罪犯被逮捕时会穿着一件双排扣西装,扣子扣得紧紧的。】
“啊?”
狄仁杰有些懵。
要说性格能从犯案现场判断,这倒是有迹可循。
但这穿着也能确定.....
这又是根据什么?
狄仁杰想不通,就在这时光幕给出回答、
【他的理由是,偏执狂通常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双排扣西装在当时是比较正式的着装,符合罪犯对自己形象的认知。】
“原来如此。”
狄仁杰轻抚胡须,缓缓点头,目光愈发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