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8年,阳光透过枢密院那厚重的窗棂,洒在了那张巨大的议事桌上。陈安站在桌前,他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能够穿透眼前的重重迷雾。
“诸位大人,”陈安开口说道,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房间,“如今契丹八部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以经济之利刃,逐步瓦解他们的联盟!”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陈安继续说道:“目前,草原之上呈现出两强对峙的格局。其一乃是耶律罨撒葛,此人统御着漠北十三帐,掌控着阴山铁矿以及大量的战马资源。据可靠消息,每年光是铁矿石和战马的交易量便高达八十万石之巨!其二则是耶律敌烈,他牢牢掌握着辽西走廊这条重要的商道。然而,尽管拥有如此重要的贸易通道,但其农耕产出却极为有限,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三十万部众的生计而已。”
说到此处,陈安顿了一顿,接着从怀中掏出一份来自云九州使团的机密情报。他将这份情报缓缓展开,指着上面的数据说道:“根据我方探子所获情报显示,这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易额中有百分之四十五竟是铁器换取粮食。这一情况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突破点。只要我们能够巧妙运用中原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控制铁器的输出或者调整粮食价格等手段,就有可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逐渐打破他们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进而削弱其联盟力量。”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讨论声。大臣们围绕着陈安提出的策略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此计甚妙,可以迅速实施;也有的担心此举会引发契丹人的强烈反弹,需要谨慎行事。但无论如何,陈安的这番分析无疑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接到陈安下达的旨意之后,卢多逊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太原府,并雷厉风行地开始推行“三限令”政策。这一政策犹如一道惊雷,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卢多逊严格限定了每个月粮食和布帛的出口数量不得超过15万担。这一举措使得原本依赖中原地区供应粮帛的草原部落瞬间陷入了困境,市场上的粮帛价格一路飙升。
其次,对于铁器的进口,卢多逊更是大幅削减了其配额,将之限制到了往年的60%。要知道,铁器在草原地区可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材料,如今进口受到如此严重的限制,无疑给草原各部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最后,所有的交易都被强制要求必须经过云中榷场的核验。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贸易流程的复杂性,也大大延长了交易时间,进一步加剧了物资流通的困难。
由于“三限令”的强力实施,草原地区的粮价如同脱缰野马一般疯狂上涨,短短时间内竟然暴涨了300%!而耶律敌烈这位曾经拥有丰厚库存的部落首领,此刻他的粮仓中的存粮也急剧减少,锐减至仅仅只有5万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耶律敌烈心急如焚,但却又无可奈何。
公元979年9月的一个深夜,月色黯淡无光,整个晋阳城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在城外一处偏僻的角落里,一群神秘人正忙碌地指挥着一支由200名驼队脚夫组成的队伍。这些脚夫们身背沉重的行囊,里面装着一桶桶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火油。他们被分成了三个批次,每一批次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路线。
第一批脚夫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靠近了晋阳粮仓的南门。他们动作敏捷地翻过围墙,潜入到粮仓内部。在黑暗中,他们熟练地打开一个个粮袋,将火油小心翼翼地倒入其中。火油顺着粮袋的缝隙流淌而下,很快就浸湿了大片的粮食。
与此同时,第二批脚夫则来到了粮仓的北门。他们同样以娴熟的技巧进入粮仓,并迅速地将火油混入更多的粮袋中。这批脚夫还特意在一些关键位置放置了易燃物,以便火势能够更快地蔓延开来。
最后一批脚夫负责在外围接应和放哨。一旦前两批脚夫完成任务并安全撤离,他们便会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火把,扔向粮仓。刹那间,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夜空。熊熊大火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疯狂地吞噬着粮仓中的一切。
随着火势越来越大,粮仓内传来阵阵噼里啪啦的声响,浓烟滚滚升腾而起。原本堆积如山的粮食在烈火的灼烧下逐渐化为灰烬。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让守卫粮仓的士兵们惊慌失措,他们虽然奋力扑救,但无奈火势太过猛烈,根本无法控制。
经过一夜的燃烧,当黎明的曙光洒在这片废墟之上时,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整个晋阳粮仓已经被烧成了一片焦土,大量的存粮毁于一旦。据事后统计,此次火灾共焚毁存粮高达42万担之多,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太原府全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由于失去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粮食储备,河东地区的粮价瞬间飙升。原本稳定在98的粮价指数一路猛涨至247,涨幅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场火灾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导致了区域性的粮荒,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卢多逊这个老谋深算之人,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他暗中指使手下人四处散播“粮道断绝”的谣言,这一消息如同野火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