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少妇与广场上的民众们一一打了一声招呼后,林少瑾便回到了武安站内。
作为一个从21世纪过来22世纪的人,林少瑾跟这些“孙子辈”的民众们其实没啥太多共同话题。
22世纪人的三观与21世纪的人基本上是天壤之别。
21世纪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有房有车,安居乐业。而对于22世纪的人,所谓的房、车就像是21世纪人的手机一样,不说人手一个,至少不是什么稀罕物件。
22世纪的人对于幸福有更高的追求,他们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就是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或者说,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而非麻木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一点林少瑾其实挺认可的,像这样的思想在他的那个年代其实已经开始萌芽了,只不过这是属于一线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追求。
当然这也并非是22世纪思想先进,毕竟他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底层人能稳定的混个温饱就算是不错了。至于别的更高的追求,说出来是要被人笑话的。
在所有的22世纪与21世纪思想观念的差异中,林少瑾最感到震惊的还是22世纪人的婚姻观。
随着时代发展,婚姻法逐渐跟不上当代人的思想,而民法典又对未婚同居、未婚生子逐渐加大了保护力度。
所以,根据林少瑾的观察,在沪杭,不管男女都是秉承着能不能结婚都无所谓的态度。
反正不管有没有结婚,双方的共同财产都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子女同样可以上户口,也能拥有财产继承权。
反倒是不结婚更加自由一些,无论男女,都喜欢找个看着合适的搭伙过日子,出去外面碰到心怡的又搞一搞临时伴侣。
举个例子,婚内被打,定性是家暴,警察来处理都是和稀泥。
反倒是不结婚被伴侣打了,那可是上刑法的。所以,相比结婚,不结婚反而对自己更有利。
再加上22世纪人并不依赖婚姻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奇特的“风俗”。
比如说在广场上的那个少妇,她就是一个开放式关系的践行者,至今她都不知道孩子爹到底是谁?
没错,他们称这种关系为——开放式恋爱关系。
他不清楚这种思想到底只存在于沪杭一带,还是全国统一,不过他估计至少所有的经济发达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思想。
根据马哲理论,婚姻在私有制社会中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商品关系,婚姻不再是基于爱情和共同生活的关系,而是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和财产继承的手段。
家庭往往会成为压迫和剥削的场所,这种剥削既是对男性的,也是对女性的。
所以22世纪的社会中,婚姻关系发展到这个地步,林少瑾并不感到意外。反倒是在过去一直被喊打喊杀的宗教,一直在坚守着一夫一妻的观念。
不过这并不代表林少瑾就全盘接受这种观念,身为一个在21世纪初生活几十年的人,他对于这种想法还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否则他也不会颁布武安内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的法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