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开国皇帝叫司马炎,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厉行节俭,不但创建了汉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晋,还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比较繁荣安定的“太康盛世”。
司马炎儿子众多,生育了26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8人。在这26人中,司马衷以平庸无能着称,比他贤明的皇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马衷的同母弟弟司马柬,从小就沉着聪明,胆识过人,器量宏大,受到司马炎的喜爱。然而,司马炎最终还是确定了年龄最长的嫡子司马衷(嫡长子司马轨早夭)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贤明的司马柬。
司马衷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何不食肉糜”皇帝。
在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后不久,大臣都看出了他的愚笨无知,觉得他不配当皇帝,但都不敢说出来。西晋重臣卫瓘曾经在一次宴会结束后,仗着酒意跪在司马炎的床前,抚摸着床,说:“此座可惜。”言下之意是:这么好的宝座,竟然要轮到一个愚笨无知的人来坐了。
司马炎之所以坚持立司马衷为太子,实际上就是受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也正是此举合乎礼法,众大臣也不敢表示反对。
嫡长子继承制度可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古人总结出来保持皇朝稳定的最好办法。
帝王娶妻生子,正妻必然是有着庞大势力集团的家族,只有强强联合,才能维持中央的强势。西周最明显的例子: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是申国君主的女儿和外孙,申侯大怒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西周,周幽王被杀。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称周平王,史称东周,周王朝从此衰弱。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不愿立长,导致内乱不断。很多时候谁先回都城谁就为君主,真是一片混乱。
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奥斯曼帝国争夺帝位的竞争最残酷的,皇子在十二三岁时下放到地方任职历练。老皇帝一死,各地的皇子们谁最先回到皇宫谁就是皇帝,然后派出使者和大军杀光还在路上的皇子们。那些皇子会束手待毙吗?答案是不会的,各地总督会掀起一场叛乱,表示支持哪位皇子。慢慢的到后面,都城禁卫军首领想立谁当皇帝,就先把驾崩消息告诉谁,最后奥斯曼皇帝都变成禁卫军的傀儡了。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5个儿子,均为嫡子。最初,杨坚立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可后来,杨坚以杨勇“品德不修,骄奢淫逸”为由,废除了他的皇太子身份,改立嫡次子杨广为皇太子,让许多大臣感到不可思议,纷纷上奏,请求杨坚收回成命。最后隋朝二世而亡!
立储从来都是古代王朝的大事,而标准如何一直都是立长,皇帝一旦偏离“立长”的标准必然招致大臣们的反对。
大臣们反对理由一般有两个:一自古礼法如此、二是不立长立贤能的话,大臣和皇子都会钻空子,大臣支持哪个皇子就说哪个贤,朝堂党同伐异岂不是一片混乱。而皇子想做皇帝就要表现得贤能,真贤能假贤能,恐怕只有自己和少数人知道。操作空间太大了。贤明是谁说的?大臣们说的,新皇帝容易被大臣挟持。
贤明是主观可以改变的,长子身份是客观已经定下,改变不了的。立长不立贤是选择最合适最有利于稳定的继承人的方法,随便找个智力正常的婴儿,从小培养他治国理政能力,长大后一样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