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一番活动,大概是威廉二世因为之前奥匈不支持他建立反英同盟而恼恨,这次没有给奥匈开出空头支票,奥匈对意大利抗议了一番后,声音低了下来。
意大利军队继续逼近贝尔格莱德,跟保加利亚军队开始接触,几场规模不大的战斗,意军都比较拉垮,但保加利亚军队兵力不足,还要保证围困贝尔格莱德,无力扩大战果。反倒是意大利有能力持续增兵,再怎么说这是一个工业国,哪怕工业化程度很低,动员能力也超过保加利亚这样的农业国。
保加利亚开始退却,北线跟塞尔维亚僵持,南线陷入希腊的北部山脉,再不撤退,局势会更加不利。
保加利亚这一退,意大利和塞尔维亚联军立刻展开追击,保加利亚军队开始出现崩溃状态。
此时,突然又有新角色闪亮登场,奥斯曼帝国参战了。
也没有什么理由,奥斯曼就突然要求保加利亚从希腊领土上撤退,遭到拒绝后,就攻入保加利亚沿海地区,向萨洛尼卡进军。
这显然还是英国的手笔,奥斯曼帝国长期以来都是英国的盟友,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俄国。只要是针对俄国的行动,那肯定能得到奥斯曼的支持,地缘决定的。
现在的奥斯曼帝国,经过奥斯曼青年党十年改革,不能说风气焕然一新,至少少了很多陈腐气息,现在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指挥军队的是奥斯曼青年党军官,这十年来废除教会势力的特权,进行大量欧洲式改革,工业化没发展的多好,但军队更加欧式,同样引入德国顾问训练,成果斐然,上次对希腊的战争非常耀眼。
这次进攻保加利亚,一上手才知道,不是自己变强了,而是希腊太弱了。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韧性还是不错的,野战中稍稍吃亏,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就击垮了保加利亚军队,朝着萨洛尼卡继续逼近。保军之前为了攻占萨洛尼卡周边地区,兵力分散,此时组织出现混乱,大量保军慌不择路,竟然退入萨洛尼卡港口。这是一个俄国租借的港口,主权属于希腊。
此时奥斯曼向俄国抗议,要求俄国人拒绝保加利亚军队进入。
俄国的回应是同时向意大利和土耳其发出通牒,对意大利是,抗议意大利破坏巴尔干地区的大国不干涉原则。意大利也特么委屈,平时开个国际会议分割蛋糕的时候,就没人承认意大利是大国,关于大国自我约束的条款,就用到意大利身上了。对奥斯曼的通牒是,要求奥斯曼停止向萨洛尼卡进军。
爱琴海这一块,萨洛尼卡是最好的港口,奥匈帝国修了铁路到这里,这里是通往中欧最近的通道。俄国租借这里后,这里的意义相当于东方的大连。
奥斯曼和意大利同时拒绝俄国的通牒,俄国开始动员军队。
俄国一动员,英国就抗议,要求俄国立刻停止动员,否则就意味着对英国宣战。
俄国怎么可能停得下来,哪怕动作晚一点,小老弟保加利亚就要撑不住。英国人不讲究的动员了这么多国家围殴保加利亚,俄国再不下场,别说地中海港口了,爱琴海的都要守不住。
俄国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因为奥斯曼参战了,这可是好机会,奥斯曼人占着的海峡俄国志在必得,只是一直没有良机。
现在英国深陷布尔战争,还因此跟德国闹得不太愉快。现在德国的盟友奥匈也是支持保加利亚的,俄国下场,奥匈至少不会反对。那就等于俄国再次有了一个单挑奥斯曼的机会,嗯,可能还需要加一个意大利。
法国是俄国盟友,自然不会反对俄国,所以这次不会有任何大国阻挡俄国的步伐。
伊斯坦布尔我来了——乌拉!
俄军不断通过多布罗加铁路开进保加利亚,接着集结兵力向亚得里亚堡进军,老熟悉这条线路了。
英国立刻对俄国宣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俄国破坏了大国不介入原则,英国认为他有足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俄国参战,英国不直接上场的话,土耳其根本顶不住俄军。南非金矿不能丢失,伊斯坦布尔同样不能丢失,如果要做个排序的话,苏伊士运河排第一,兰德金矿排第二,土耳其海峡至少能排第三,当然,这些排名都是围绕印度核心的。
“这就有意思了。”
刘勇强看到的热闹越来越大。
上一场战争还是群殴奥斯曼,这一场战争,奥斯曼就跟三年前打过一仗的希腊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这就是巴尔干!欧亚之间的角斗场。
俄军长驱直入逼近亚得里亚堡这个伊斯坦布尔的北大门,英军海军开进海峡,立刻封锁了黑海,却抽不出陆军支援,于是要求大汉参战。
“先跟英国人谈谈统一问题。”
干涉大汉帝国统一的是日法俄,英国也不支持。所以汉美战争结束都快十年了,大汉把大清上下渗透成了筛子,却始终不敢完成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