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她的死,许辉也是知情的吗?
最关键的是,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尸体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这些问题无一不在困扰着老前辈。
他本想问许辉,可许辉听到林熙说的话之后,整个人像是陷入了某种痛苦回忆似的,癫狂大叫起来。
“啊————!”
“你给我闭嘴,你给我闭嘴!”
喊着喊着,许辉再也撑不住,眼泪流了下来。
他哽咽着声音,不断摇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只是让她走,我没想到她会想不开……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时间回到几年前他母亲从村里离开的那一天。
那天在其他人眼里,是许妈妈自己锁好门,前往马路边等班车,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可是其他人不知道的是,那天许妈妈并不是在等村镇班车,而是在等她儿子给她叫的私家车。
那辆车是许辉一个朋友开的,途经老家这边,他特意拜托朋友绕一下路把他妈接上,接到他在城里住的地方。
而之所以要让他妈来城里,则是因为许辉生病了,他一个人没办法照顾好自己,便让他妈从老家来照顾他。
他生病这事除了他妈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就连公司那边他请假的理由也是家里出事了。
因为他的病有些难以启齿,是因为私生活不干净染上的,需要做一个小手术。
害怕自己请病假其他人会询问他究竟生了什么病,所以他就谁都没有说。
他丢不起这个人!
他从出生到现在,虽然从小长在山村,但因为出色的成绩,从来都是其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享受着别人羡慕和赞美的眼光。
那些目光和夸赞的话逐渐变成了一顶无形的光环顶在他头上,他也早就习惯享受着这样的待遇,所以无论如何都想自己的光环掉落。
至于他妈,那可是他亲妈,他有什么不能说的。
而且这么多年来,她也早就知道他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在外面表现得谦逊温和,实际上在家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冲她发脾气。
不过作为亲妈,他无论怎么说她吵她,她也不会真的生气。
而且在外面还会为他遮掩,向外人各种表扬他,享受着别人的吹捧。
所以许辉其实一点也不觉得心虚愧疚,他妈沾了他的光,享受了别人的吹捧,那自然也得付出点什么。
她所付出的就是任劳任怨,和无论如何嫌弃她骂她都不会生气的好脾气。
这次知道许辉做了个小手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没有一丝犹豫,以最快的速度把东西简单收拾好,就来城里照顾他了。
许辉做的虽然是个小手术,但也需要在床上躺几天,他害怕邻居听到他屋子里的动静,猜到他在屋子里,所以养病都特意租了一个特别偏僻的单独小房子,周围没什么人,也没有监控。
而他妈来照顾他之后,最先问的自然就是他生了什么病,做了什么手术。
得知许辉的病是因为那方面生活不注意而引起的,许妈妈欲言又止。
虽然和儿子聊这种问题有些尴尬,但为了儿子的健康安全着想,许妈妈还是苦口婆心的劝他要注意一点。
许辉又不是傻子,出了问题还不长记性,所以一听到他妈让他以后注意,他就满脸不耐烦,觉得全是废话。
再加上一提起这事他就觉得丢脸,所以很讨厌他妈因为这事念叨。
但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喜欢念叨,在许辉这里照顾他的那几天,许妈妈已经尽量克制了,还是被许辉嫌弃话多。
有时候问他一句晚饭想吃什么,他都会不耐烦的回了一句。
“你自己不会看着做啊!什么问题都要问我,你到底烦不烦!”
往往这个时候,许妈妈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能无措的站在原地。
每当她露出这种表情的时候,许辉心里的火气就更大了,她那样子好像是自己在欺负她似的。
他供她吃供她住的,让她过来照顾自己也不用做什么重活,她犯得着弄得这么可怜兮兮的吗?
于是心情一不爽,各种伤人的话就控制不住脱口而出。
他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哪怕是有一天晚上听到房间外头传来母亲小声的哭泣声,他也没当回事,甚至觉得他妈太矫情了。
就这样,他每天不仅享受着他妈的伺候和照顾,还把他的坏脾气撒在他妈身上,以为她作为自己的亲妈,永远不会生气和计较。
可是某天晚上,他又因为一点事情把他妈骂了一顿之后,他妈再也忍不住,直接哭着夺门而出了。
走出去之前,她还哭着问了他一句。
“小辉,你是不是一直都瞧不上我这个妈,觉得我拖你后腿了?”
当时许辉想也没想便点头,并嘲讽道。
“不然呢!你知道就因为我生在农村,我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多少倍的努力吗!其他人小学开始就出国旅游见世面的时候,我只能在村里干坐着,还要帮你摘菜!”
“其他人大学毕业可以毫无负担的去进修的时候,我只能去工作去上班,因为家里没钱,我连留学都去不了!”
“你要是有点钱有点能力,我从小到大能过得这么辛苦吗!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投生在你肚子里!”
而且他这次生病,许辉也觉得是因为他从小出生在农村见识浅短的缘故。
要是他出生在城里,肯定早早就见识到了很多东西,哪里会被人骗得染上那种病!
这么一想,他越发的厌恶那个贫困的老家,没有给自己任何助力的村妇母亲!
许妈妈没想到她会从儿子口中听到这么多委屈和控诉,甚至他还说后悔投生在她肚子里……
这句话深深的压垮了许妈妈。
自从丈夫去世之后,儿子就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和精神支柱,她把自己当成老黄牛,不停的干活干活,就是为了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儿子供最好的条件。
至于她自己,前面几十年连几件新衣服都没有买过,手里有点钱就去顾着儿子了。
她以为儿子就算不歌颂她的奉献,也会记得她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