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事可以说是武文彬建国以来的头等大事,整个国家都因此而动员起来。
所有官员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盛事中,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与武文彬一路打过来,官职不断升迁,管辖事务日益增多,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他们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如今,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来充实这个国家。
因此,对于此次科举考试,华国的官员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武文彬在颁布完命令后,生活变得轻松自在起来。
他每天只需在后宫内尽情享受帝王般的奢华生活,或者偶尔召开一次会议。
然而,唯有一件事情令他心生烦恼——川蜀地区迟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仅仅只有四五座城池,却已经攻打了将近一个月仍未能攻克。
武文彬不禁开始怀疑那位领军将领是否故意拖延时间。
但他心里明白,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所推行的国策对那些世家大族过于严厉,引发了他们的顽强抵抗。
不过武文彬也不着急,尽管他非常想知道系统能给自己什么奖励,但不急于一时,毕竟现在的生活已经让武文彬非常满意了,他也相信系统不会亏待自己,所以慢慢等就是了。
而让武文彬比较开心的是,王语嫣有了!
这丫头别看平时看起来柔柔弱弱的,但在床上的时候,却是最能接受武文彬折腾的人。
所以,她承受武文彬的攻伐最多,第一个有了身孕也很正常。
其实这也是武文彬故意控制的原因,之前因为需要到处奔波,而且造反大业也没成功,所以武文彬就可以控制着没有子嗣。
要不然,以武文彬那么多女人,早就应该孩子遍地了。
而对于童飘云而言,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个孩子,她已经不止一次的暗示过武文彬,希望能够尽快有一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结晶。
但终归还是有些因素导致她们暂时没办法怀孕。
这一点武文彬也有些无奈,虽然平时她不说,但武文彬也看得出来。
在得知王语嫣有喜的当日,童飘云那满眼羡慕的目光,非常的明显。
对此,武文彬有点怀念之前系统奖励给他的好运成双卡了,直接一发入魂。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武文彬可以花费积分在系统商城里面买开枝散叶药水,相信系统出品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原因,终归是可以怀上的。
到时如果被童飘云磨的实在不行再买吧,毕竟是个任务世界,武文彬不太情愿在这里花费珍贵的系统积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转眼之间,距离王语嫣怀孕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这段时间里,武文彬一直在关注着科举考试的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考生陆续抵达汴京,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殿试资格的精英。
这些考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期待着能够在这场盛事中一展身手。
由于华国刚刚建立,迫切需要大量人才来充实各个领域,因此这次的科举考试流程相对简化。
若是按照传统的考试流程,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首先是秋闱,即乡试,从考试到公布成绩大约需要一个月;
接着是春闱,即会试,这一阶段也需要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而最终的殿试,则需要各地考生赶赴京城,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无论是乘坐马车还是步行,都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于是,武文彬果断决定,此次科举的试题将重点考察格物理论和应变能力,并大幅度减少复杂繁琐的孔孟之学内容,仅保留少量与之相关的题目。
同时,他还命令各州府的官员亲自参与监考工作,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严谨性。
此外,为保障考生的安全,各州府的官员还负责护送考生,确保他们能顺利到达京城参加殿试。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最终,经过武文彬的精心改制,共有五百二十名考生成功获得贡士之名,并抵达了汴京城,他们将在这里迎接武文彬设下的最后一道考验。
按照惯例,这些能够踏入殿试考场的考生们都会被赋予“贡士”的称谓,而每年贡士的数量大致在两到三百人之间。
然而,这个数字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朝廷需求和当年会试实际情况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例如,如果朝廷急需大量人才,那么贡士的名额就有可能相应地增加;
相反,如果当年的会试成绩不佳,或者朝廷对人才的需求不高,贡士的名额就会相应减少。
这一次,武文彬毫不犹豫地将贡士的人数大幅提高至五百二十名,天下人都能看出来朝廷是缺人了。
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颇为可观,但如果将其分配到各个州府,实际上每个地方能分配到的贡士数量并不多。
而且,殿试并没有淘汰机制,仅仅是对贡士进行名次排序。
最终,将从这些贡士中遴选出一甲(包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予进士出身)以及三甲(赐予同进士出身)。
因此,对于那些成功抵达汴京城的考生来说,他们已然稳稳地成为了华国未来官员的预备队。
这一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汴京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殿试的前一天。
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仿佛被一股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飘扬,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
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绪,纷纷踏上这片土地。
他们有的来自南方水乡,有的来自北方草原,有的来自边疆小镇,有的来自繁华都市。
他们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汇聚于此,共同追逐那至高无上的荣耀。
这些年轻的学子们,大多三五成群,漫步在汴京城的街头巷尾。
他们不时驻足观赏着那些古建筑和文物,品味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有时候,他们还会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引得周围路人投来好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