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崔家,初寒妞了解到,崔义龙家是镇黑山村的农户,只是在镇里买了房子,户口身份还是农民。
崔母叫郝秀兰,在家是独生女,在她母亲四十岁时才有的她,前两年父母相继去世,留给她一套农宅和几十亩地。
因为崔义龙撞人赔偿,把家里弄得一贫如洗,加之母亲连续两次住院,落下一屁股饥荒,有人撺掇她把地卖了还债,手头还能剩一笔钱,她没同意。
家里值钱的也就是那块地,老宅破旧不堪,再不修缮,一阵风都能给吹倒,家里没钱,只能干瞅着。
在早崔家种过大棚菜,后因到镇里上班撂下了,父母岁数大了,只能把地租出去换点租金,老两口几番住院,把积攒的租金也都花光了。
当郝秀兰见到初寒妞时,认出她常做直播,是旺顺镇有名的小微企业带头人,几乎家喻户晓。
穷则思变。郝秀兰在初寒妞走后,来了灵感,家里的田地何不利用起来,怎么利用,咨询下她。
按照初寒妞留的电话,郝秀兰拨通了:“寒妞,阿姨想着我家还有几十亩地,你看能不能种上蔬菜?”
初寒妞:“你家的地在哪儿?”
郝秀兰:“镇西黑山村。”
初寒妞:“在黑山村也有联合体基地大棚有机蔬菜种植户,最理想是种蔬菜。”
郝秀兰:“寒妞啊,你看我家的地由你来支配使用,我家没钱扣大棚,要是租金也变现不了多钱,不如搞大棚经济,几年就能翻身。”
初寒妞:“阿姨,你明天要是方便,领我到你家地看看,我想帮你把它盘活。”
人海相遇千年修,有缘才能做朋友。关于郝秀兰打电话咨询的事,初寒妞没有顾忌她是崔义龙的母亲,而是就事论事,不涉及到其他,但多少有同情的成分。
开车到达黑山村,先去了崔家老宅,现在闲置,房屋三间,院落颇大,且靠近河边,离山体也不远,也是个养鸡的绝佳之处。
庄稼地离老宅有一里多地,分割成三块,离水源地较近,倘若种植蔬菜,不用外铺管道。
再看土质也不错,适合种植蔬菜。回到车上,初寒妞说,“崔姨,我有意开发这块地,种植大棚有机蔬菜,你和叔,负责日常管理,叔叔他可以把他的临时工辞掉,专门看管你家的大棚。”
郝秀兰:“你要对它投资?”
初寒妞:“嗯,投大棚的钱,雇工的钱,以及种植、肥料和有机农药的费用都从大棚产的菜摊销,不出几年,所有地上扣建的大棚都属于你家的资产,也会从大棚生产的蔬菜变现资金留一部分,作为你们的收入,如果你们也充当了雇工,费用单算,我在东沟村有示范种植户,采用的就是我说这种模式。”
“我会农活,我家也种过菜,”郝秀兰兴奋地说,“”到时我也算有份工作做,干嘛还要在这镇里打零工呢。”
又与崔父崔山崔母郝秀兰就开发他家土地种植大棚一事做了细致商议,对初寒妞提出的置换模式表示认同,达成一致后签订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