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本奏。”许敬宗起身行礼道。
“许卿家可坐下说。”
“谢陛下。”许敬宗随即坐下,再道“谢长史奏请‘安东大都护府’内设四‘都督府’及诸州府,臣以为,此举善也。”
“嗯,分而治之,因地而设,甚合朕心。”
李治一句话,看似认可了许敬宗所言,实则也是给“安东大都护府”内行政疆域设置定了性。
只不过,在场所有人都知道,谢岩呈送“策书”里,最无争议的当属此事。许敬宗抢先道及,完全是为了“迎合上意”,众人皆心知,唯不可言明也。
既然许敬宗选择由易始,得皇帝赞同,那么,“户部”、“吏部”两位尚书自会有样学样。分别就谢岩举荐的几名官员以及新设州府实施“新商税”向皇帝陈情以示认同。
“新商税”有利于国,皇帝和宰相们自无不允之理,更何况是新征之地,顾忌也少;至于谢岩举荐的官员,皆为中级官员,职任“商”、“户”、“政”三方面,且都是具体事务实施者,故“吏部”无异议,宰相们也未反驳,毕竟皇帝事先给了全权,此事上纠缠,容易招来皇帝不悦。
简单的部分说完了,余下自是需商榷而定。
正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高远,适时起身行礼恭声道“陛下,谢长史奏请以三千铁甲镇抚,各都督府拥兵一万以靖,臣以为,朝廷大军兵力薄弱,不足以备不时之需,当增至五千为宜。”
“陛下,臣附议高尚书所言。”杜正伦亦起身道“三千铁甲游弋各地以镇抚,治所‘平壤’定无本朝大军,若有叛逆谋反,城中恐无兵可用,一旦‘大都护府’所在失守,后患无穷,增兵五千甚是合宜。”
“陛下,谢长史‘策书’内提及三千铁甲,乃是按‘羽林右卫’配属军械粮草,且为‘募兵’,其耗费远超普通边军,臣以为,若是增兵至五千,朝廷负担过甚,此事不可取也。”上官仪并不认可杜正伦所言,直接起身言道。
“二位卿家皆言之有理。”李治淡淡地道“昔辽东三国拥兵百万,今数万之众,亦有何难?朕,无意铁甲多寡,要的是长治久安。”
“陛下圣明。”高远二度行礼道“臣不知谢长史缘何以为三千铁甲足以镇抚,单就‘安东大都护府’广袤而言,五千铁甲乃最少之数,实为安境、保民之必须!”
“不知英公以为,当驻军几许为宜?”李治侧首看向李绩问道。
“陛下,老臣不知‘安东’详情,难免言有偏颇,苏大都督征战辽东多时,想来定有良策。”李绩轻飘飘几句话,将皇帝问询转到了苏定方身上。
“苏卿家……”
“陛下!”苏定方赶紧起身接话道“臣以为,谢长史所言三千铁甲,足矣!”
“哦?苏卿家何来此说?”
“陛下,昔日大军攻破‘平壤’,俘获‘高句丽’王室上下所有,余下不臣,皆被屠戮。臣有听闻,‘平壤’城防皆‘百济’军卒驻守,即便悉数转为衙役,亦可战也!况,‘平壤’自刺史以下,官员皆本朝忠义之士,何来谋逆者?只消‘平壤’城池无恙,‘安东’境内其余叛逆,皆疥藓之患,不足惧也。”
不光是皇帝李治,在场其余人听完苏定方话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他们都只考虑兵力多寡,是否能够镇抚“安东”,却都忘了“平壤”并不是设“都督府”,而是州府!也就是说,“平壤刺史”肯定由朝廷指派,唐人出任,不会出现“都督府”那种有权、有兵,相对权力过大的情况。
大唐州府,刺史虽然是最高军政官员,但是自身并无调兵权,也没有官员任免权,在这样情形下,谋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安东大都护府”治所设在“平壤”,只要“平壤城”无事,也就有代表“大都护府”内一切平安,真要是出现叛乱等事,也可以据城以守,等待朝廷大军。
或许,这就是谢岩特意提出“平壤”虽是“大都护府治所”,却依然设州府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