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永远理解不了,“打土豪分田亩”对于高度依靠土地分封笼络人心的国度来说意味着什么。
大唐王朝,如今皇权鼎盛,能够压制住权贵豪门世家,致令其不得过分压榨百姓。
然“高句丽”却非如此,世家权贵通过高度集中的土地,将百姓变成其附庸,连皇权亦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分享权力,共治天下。
也就是说,“土地所有权”是根本,是百姓们无法摆脱被控制操弄的枷锁。
如果在大唐,谢岩可不敢行如此激进之策,那太容易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了。
但是在辽东,在“高句丽”境内,他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交战中的敌国,那当然是越乱越好。
按照谢岩指令,拆除“野战工事”,全军携带所有军需物资上路。
“羽林右卫”、“羽林左卫”以步骑混编方式,组成三个“千人队”,向大军正前方三个方向出动,除了探路等日常军务,最重要是每进入一个村落、小镇,即探查有无豪绅劣迹,凡民愤大者,斩首示众,散其家财于百姓,焚其土地契约。且以“大唐安抚使”名义,发布政令,承认百姓土地所有权——凡耕种者,其田亩归其所有。
最后号召“高句丽”百姓参与此事,且宣称“凡遭遇抗拒者,大唐铁骑踏平其地”!
没有一个老百姓不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现在机会来了,不要钱,只需要检举揭发那些过往劣迹斑斑的有钱人就可以,又或者能够证明自己在种那块地。
最初,是唐军主动行此事,很快,得到好处的百姓们众口相传……知者越来越多,参与者也不乏其人。
眼看着事情按照预想那般发展,谢岩放缓了行军速度,并且另外做了两件事情。
首先,为了打消百姓对于日后的顾虑,谢岩以发布正式文书,找人口口相传,撒放传单等方式,尽可能的告知“高句丽”百姓——大唐已平灭“百济”、“新罗”,三十万大军正在围攻“平壤”;而在北面,自“安市城”、“南苏城”往“扶余城”一线,大唐同样有三十万大军进逼。
且宣称“不灭‘高句丽’,誓不退兵!”以此来彰显大唐决心。
第二件,用“打土豪”弄来的部分余钱以及战场缴获,出资雇请“高句丽”精壮男丁,购入粮食、牲畜等物资,并交由他们随军运送,且言明“凡助力唐军者,战后可继续接受大唐雇请,赴大唐内地做工,妇人亦同。”
一连串实际行动,加上“攻心为上”的大力宣扬,彻底点燃“高句丽”百姓内心抗争之火!
要知道,自“前隋”始,“高句丽”对抗中原王朝以长达三十余年,且不论战事胜负,其国力几乎消耗殆尽,哪怕如此,在此期间,“高句丽”朝廷上下依然没有采取“休生养息”策略,反而构筑坚城,数度用兵“百济”、“新罗”,进一步消耗军力、民心。且李治登基后,虽不曾大规模用兵征伐,但小规模战事不断,使得“高句丽”连年保持征战,无暇恢复国力。
故,“高句丽”国内民生凋敝,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积怨甚厚。
但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百姓们只能挣扎和煎熬,难以反抗。
现在大唐军队,突然出现在“高句丽”腹地,以“打土豪分田亩”这种闻所未闻的方式唤醒百姓们抗争热情,而且指出“高句丽”国祚不久矣!等于给了老百姓们一个强烈信号——时不我待!
于是乎,“星火燎原”,一颗名叫“革命”的种子,悄然无息中诞生了。
不过谢岩没有想到,自己亲手播下的这颗种子,多年之后,给他带来了天大的麻烦。
数百里外。
“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内。
身体欠安的权臣渊盖苏文,心情沉重地听完下属禀报,久久不发一语。
许久,沉寂大殿里传来一声叹息,随后,渊盖苏文张口道“唐军收买人心之举,甚恶,如无良策,恐不战自溃,尔等可知否?”
“父亲,请予儿臣一支兵马,以阻唐军北进。”
渊盖苏文看了一眼说话的长子渊男生,微微摇首道“唐军羽林左右两卫,皆精锐无双,战而胜之绝非易事,况统兵将领谢岩其人,擅兵行险着,行事屡出人意料,稍有不慎,即中诡计,出战,非上策也。”
“父亲,固守坚城,疲累唐军,乃应付大唐不二选择,然谢岩此人,分田地于民,举富户之财雇请百姓,此乃争夺民心之举,如不加以阻止,后果不堪设想。”
“男生所言甚是!”一名年纪略大一些的男子道“今富户举家逃进各城,已成蔓延势态,偏远村镇,已有百姓起事应和,放任不理,军心必溃。”
“男建,汝所言,为兄怎不知也?咳咳……”渊盖苏文剧烈咳嗽一番,待稍缓,方继续道“吾欲免除两年钱粮以应对,然……”
渊盖苏文后面没有说完的话,在场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如此虽安抚百姓,但战事未停,巨大的物资消耗,又从哪里来呢?
“明明是杯毒酒,老夫也不得不饮下。”渊盖苏文十分无奈而感慨地道“传令,各城坚守,不得出城迎战,免除百姓明后两年钱粮,再后三年减免三成,战事用度,各家支应,先……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