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两万军队,花费四百多万贯钱财,远远超出皇帝李治预料!无论如何,也得弄清楚钱花哪儿去了?最终又能取得怎样的效果?
同理,“政事堂”、“兵部”、“户部”等朝廷衙门,也迫切想知道究竟,听闻王伏胜出宫前往“卫岗乡”,各衙门相继派出得力人手,紧随其后……
当日午后,十余辆大小不一的马车组成一个长长车队,不徐不疾地越过“涧河”。
“卫岗乡”人口密集,地域也不算大,因此,谢岩安排麾下一万军卒,于“大作坊区”东南一角与“宝庄乡”接壤之地安营扎寨。
考虑到两支军队同属“羽林右卫”,是袍泽更是同僚,故冯宝也将军营设在附近,两军间隔不到一里。
车队距离军营约摸五里地时,谢岩接到派出斥侯回禀,当即率一众将领出军寨相迎。
没过多少时候,车队缓缓停下,王伏胜率先走出。
“王公公大驾光临,荣幸之至。”谢岩迎上前笑道。
“谢侯军务繁忙,咱家冒昧叨扰才是。”
“哪里哪里,公公请——”谢岩侧身抬手,寒暄客套。
行不出数步,王伏胜忽问道:“冯侯何故未在?”
“冯都督偶有不适,差人前来面禀。”
“呵呵”王伏胜未予置评地轻笑两声,微微摇了摇头,显得有些颇不以为然。
谢岩知道冯宝不愿意来自己军营,故随意找了个借口,显然没能瞒得过去,好在王伏胜并不在意,权当不知。
入中军大帐,众皆落座。
几句官面话后,王伏胜接过谢岩话语,道“征辽急迫,陛下欲知何时启程?‘羽林右卫’能征善战否?”
“请公公代禀圣人,吾之麾下,组建、分营毕,一应操练当于行军途中,至军前料可成矣。”谢岩跟着又道:“军卒之中,老兵近三成,以老带新,定不误军机。”
“如此甚好。”王伏胜随即望向对面坐着的几名将领,道:“李郎将任新职,归建冯侯统辖,不知成军否?”
新成立的“羽林右卫”中,自“都尉”以下军官,绝大多数都是谢岩、冯宝任命,报“兵部”核准,其上之军官,由“兵部”任命,而统兵主将,却是皇帝亲自简拔颁诏——程务忠任“郎将”,杜正伦族中子侄,原“陇州镇将”杜承平任“郎将”领“军丞”职,统管谢岩麾下;原“千牛卫备身”李聪随冯宝出海,后于“百济”立下军功,晋升“千牛卫郎将”,调任“羽林右卫”,裴士峰昔年远行“波斯”征战,积功升迁“左武卫郎将”,此番受命至“羽林右卫”,领“军丞”,二人共同执领冯宝麾下。
听闻王伏胜相询,李聪连忙说道:“大都督招募军卒,多为老兵悍卒,已然成军,随时可战。”
“善!咱家当据实回禀陛下。”王伏胜应了一句,继而再度对谢岩道;“‘户部’呈文,‘羽林右卫’花费颇巨,然谢侯所用远过冯侯,不知何故?”
谢岩能够猜到王伏胜来意,肯定是皇帝陛下被巨额花费给惊到了。可实际上呢,在他看来,人均一百多贯,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一支强大的军队,尤其需要保证长久战斗力,巨额投入是必须的事情,只不过大唐朝廷还没有能够适应这种情况,特别在花费低廉的“府兵制”取消前,说清楚钱用哪儿去了,非常重要!
“王公公,吾甚少问及细务,不妨请杜郎将言明。”说完,谢岩递了一个眼神给杜承平,示意其接话。
杜承平年约四十许,长得白白净净,像文官多过武将,说起话来也是不急不忙,很有条理……
“羽林右卫”总花费四百多万贯,虽然有详细账目呈报,但因为所列支项目太多,且经手官员并不懂得分门归纳,所以报给皇帝时,非常笼统。
杜承平却用话语告诉众人相对具体的每一个方面花销,从招募费用到粮草采购;从军服到战马、驴、骡;从军械到火药以及其余杂七杂八的开支……最后道:“本部花销,实为三百零六万贯,余下皆冯都督麾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