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从事歌舞等娱人之事者,多为“奴籍”或“贱籍”,是最下等的人群。
“戏社”招募杂工等人员不难,唯独招不到最为重要的演员。
好在冯宝比较了解唐人习性,知道指望公开招募基本不可能,便通过黄守义,让各大商贾从自家仆役、婢女以及眷养的舞女、乐工中,挑选三十人,组成“戏社”班底,再加上招募的杂工几十人,基本达成“戏社”内“话、戏”两套班子的构想。
人有了,其他事情就好办多了。
在冯宝安排下,整个“戏社”搬进一处宅院,进行集中创作排练……
时光荏苒,转眼至年底。
“皇家学堂”和“精英学堂”都如期完成考试,放了假。
如明崇俨、王勃、林大憨他们全部都回到各自府内,准备过年。
“子安,进学一载,获益几许?”府中书房内,谢岩仔细看过王勃成绩单后,颔首而问。
“回先生话,甚多矣。”
“汝天姿甚高,学业一道,优于常人,故为师所问,乃学业以外之事。”
“回禀先生,亦不少矣。”王勃跟着道:“与同窗论学、操练、其乐融融。”
“善!”谢岩对此回答非常满意,紧跟着又问:“汝乃名门之后,同窗多为平民,无芥蒂乎?”
王勃犹豫了一下,方道:“同窗之中,虽大多平民,然学业上佳者,亦多出自其中,弟子以为,名门、寒门,与进学无关尔。”
“子安所言甚是。”谢岩心中很是欣慰。
自王勃跟随王禧来到“谢府”,谢岩很快便感觉到其如历史记载那般,天资聪颖,才学出众,然性格却有些许缺陷。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上,为人倨傲,视下人为奴仆,视平民为无物。
经过观察后发现,王勃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习惯使然!毕竟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而分明,“太原王氏”处于社会最顶端,作为“王氏一族”成员历来如此,怪不得王勃小小年纪养成如此习惯。
基于此,谢岩通过苏永兴,将学业最好的五个人安排和王勃同住,目的就是让其知晓,寒门子弟并非无能、无用,差的只是机会和某些条件,当所有条件相等时,真正依靠的唯有勤奋,与其他尤其是出身毫无关联。
此刻,谢岩见王勃有所感悟,加上从学堂那里了解到的情况,知道自己的这位弟子,已经改变不少。
于是,谢岩道出自己心中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明年,安排王勃、明崇俨及另外四名学业特别出众的学子同住一间屋,并在每日晚间轮流安排先生授课,力争用一年时间,完成“中级”所有课程,以便他们这几个人,能以最快速度考入“高级班”。
在后世,有“少年班”,谢岩打算从王勃他们开始,借鉴这种方式,尽可能的提高“高级班”人数,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基数多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王勃本就在进学过程中,对最基本的算学、格物等感到太过简单,现在听师父如此安排后,当然大喜过望,应下之余,又问道:“先生,弟子可否告知明崇俨?”
“自无不可。”
有了谢岩这句话,王勃在结束师父问询之后,兴冲冲地前去“冯府”。
最初几日,谢岩并没有在意王勃去“冯府”一事,直到发现王勃连续多日天天往“冯府”跑,方才感觉事有蹊跷,便让王三狗去探听一下。
很快消息传回,
原来,话剧“茶楼”及戏剧“梁祝”,都到了最后的排练时刻,“冯府”内,自夫人狄萱萱起,时不时前往“戏社”观看,王勃好奇之下也跟着去了。去看看本也没什么,但他与明崇俨两个人,那都是才学出众者,很快从排练当中,发现一些剧本中的瑕疵,主要是用词不当,典故谬误,然后就被冯宝抓了“壮丁”,去参与突击修改剧本。
谢岩知道,“宝庄乡”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几个主要工程,已经全部竣工,正进行收尾,特别是定名“天宝”的戏院,已随时可以启用。
从冯宝召集人手突击修改和排练这件事情上,谢岩推测,戏院正式运营之日,多半即在“上元节”前后。
“龙朔二年”,正月初一。
“谢府”内,大管家罗兰领衔,率府中仆役、侍女向家主夫妇恭祝新年;王三狗和老张头领众亲卫、老兵恭祝新年;其后是府中女眷、最后却是由王勃带领,谢岩之子卓尔(乳名乐儿)随后,平安如意两个孩子牵手而来,后面跟着老兵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一群孩子如“老大人”一般,恭恭敬敬地下跪,齐声向谢岩、贺兰敏月拜贺新年……
贺兰敏月欣喜之余,内心之中不免有些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