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茶楼”一如既往的繁华,由于生意太好,以至于“卫岗乡”里,陆续又有人新开了两家类似的,生意同样红火。
下雨天,很多人无处可去,在“茶楼”里听书歇息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活动之一。
刚刚获任“太子左庶子”的高远,非常难得地走进了“大宝茶楼”。
作为“皇家卫岗学堂”的实际掌权者,高远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凡是想要安排孩子进学的人家,无不想尽办法和其套近乎,各种请托那是让其烦不胜烦,结果就是,如无必要,他甚至都不想走出学堂范围。
可是今日不同,“司农寺卿”刘仁景差人邀约,特地提到了“陛下有口谕”,如此一来,想不去也不可能了。
高远的到来,在茶楼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许多认识的人,纷纷上前打个招呼;而一些来自“长安”的人,同样发出了邀其一同品茶叙谈的请求,只是无一例外,均被其婉拒。
刚上得二楼,一名刘家仆役即匆匆走进包间,向刘仁景禀道:“高督学已到了。”
刘仁景二话不说,起身走出房门,迎着高远走过去,待到近前,笑而言道:“久违了,高兄。”
“一别经年,刘正卿风采依旧,可喜可贺啊。”高远很是客气的回道。
刘仁景“呵呵”一笑,抬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跟着亲自引高远进入包间。
二人分别落座,自有仆役沏好热茶。
刘仁景道:“据掌柜所言,此茶曰‘雪毫’,乃是作坊新品,不可不尝。”
高远颔首言道:“老夫亦有所闻,只是听说其产量稀少,故未尝得见。”
“既如此,还请高兄品之。”
高远也不客气,端起茶杯,闻了一下,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轻啜一口,而后,缓缓闭上眼睛,一手放下茶杯,一手轻抚长须,片刻后言道:“微甘不涩,齿间留香,果然好茶。”
刘仁景笑而不语,很显然,客人能够满意,他感同身受之。
“刘正卿”高远睁开眼看着刘仁景道:“不知陛下有何喻示?”
刘仁景不慌不忙的先喝了一口茶,然后缓缓说道:“陛下知老夫来此地观礼警官婚事,故命老夫代询一事。”
“何事?”
“陛下问‘高卿家有意朝堂乎?’。”刘仁景一边说,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高远。
很意外,高远似乎毫无惊讶、喜悦之色,反而是微微皱起了眉头,半晌后方道:“老夫离开朝堂久矣,何德何能有劳陛下挂心。”
这个问题,刘仁景可不敢替皇帝回答,而是继续说道:“陛下有言‘新修长安至玉门关大道,需有如高卿家之重臣主持’。”
此言一出,高远算是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究其根源,那是谢岩回到乡里以后,就“修路”之事,详详细细写了一份文书派人送往“长安”,呈报皇帝。
其在文书提到:“修路牵扯多地官府,需由重臣领衔出面协调……”
大概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想到了目前位高而名义上没多少事务的高远。那么,究竟要不要接下这份差事,就成了一件令头疼的事了。
从内心来说,高远并不想接下此事,原因倒也简单,他并不想离开“卫岗乡”,更不想离开“皇家学堂”。
每日在学堂里走走转转,听听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别提有多么的惬意和悠闲了。虽说没有多少权力,但也少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麻烦,尤其远离朝堂那个巨大漩涡后,人活得轻松不说,还受人尊敬。相比而言,那个劳心劳肺的“修路差事”,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不过,朝中大臣们人人皆知,“修路”是当今天子心目中的头号大事,谁能够主持并按期完成此事,那必定成为朝堂重臣,日后位列宰相,也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