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浩洋看了一眼曾静怡,只见她跟夏浩洋对视了一眼之后就看向别处。
夏浩洋只能尴尬的把目光再转回到大嫂,“昨天睡觉不小心,摔,摔床底下去了,嘿嘿,估计是晚宴时多喝了几杯。”
“这么大个人睡觉还能摔床底下啊?”大嫂匡雨柔明显不信。
“那什么,晚上我睡觉确实闹腾,有时候翻来覆去的,怪我自己不小心。”夏浩洋又解释了一句。
“哦,原来是这样。”大嫂保持着微笑,没说相信也没说不信,只是眼神一直在曾静怡身上上下巡视。
“大哥、大嫂,弟妹给您二位奉茶。”还是孙娜奉茶的声音才打断这边厢的尴尬聊天。
“谢谢娜娜。”
“三叔,喝茶。”
敬了父母跟大哥大嫂之后,按照礼节,孙娜也给夏浩洋奉了一杯茶,在这种正式场合里孙娜使用了传统的称呼方式——“三叔“。
夏浩洋是夏浩淇的弟弟,按照现在的习惯,孙娜称之为三弟即可,但在讲究传统的十六家族里,尤其涉及到结婚敬茶或者祭祀等正式活动,称呼也会更注重传统。
叔这个词比较早且有本儿可查的是,有辞书之祖之称的《尔雅》当中的那句:“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父之弟妻为叔母。又夫之弟为叔。”这里咱们简单的直译大概是说,在父亲的兄弟当中,比父亲年纪小的应称为叔父,父亲弟弟的妻子也就是叔父的老婆,就应该叫做叔母,所以丈夫的弟弟叫叔叔。
所以在古代,一开始叔这个词是专指丈夫的弟弟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人将父亲的弟弟称呼从“叔父”变成了“叔”,也就是“叔”这个词跟“叔父”画上了等号,变成了同一个意思。
那这个时候女人该如何称呼自己丈夫的弟弟呢?
因为古人重男轻女,以夫为重,女人的地位低下,所以丈夫的弟弟还是称呼为“叔叔”,在这里,女人是降了一级,跟自己孩子的称呼一致。
又比如,女人在嫁人之后称呼男方的父母为“公公婆婆”,在这里,公公婆婆可不是专有名词,公公就是爷爷的意思,婆婆就是奶奶的意思,女人称公公婆婆那是又跟自己孩子的称呼一致,这是又一个证明古代女人在家庭里地位低下,称呼上跟自己的丈夫并不是一级,而是跟自己孩子一级的证明。
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传》里潘金莲在称呼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时,一口一个“叔叔”就是此番道理。
所以无论是“叔”这个词的本意,还是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在传统习俗的称谓上,孙娜在奉茶时称呼夏浩洋为“三叔”都是合理的。
既然是按传统习俗奉茶,那么已经注册结婚但没有摆酒的曾静怡还不算夏家人,而且也没有妯娌之间“姒妇”给“娣妇”敬茶的道理。所以,曾静怡只能尴尬的站到一边看着夏家人新媳妇进门的敬茶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