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自己去招惹这样的事情,只能说这位福州权贵公子真的是闲的蛋疼。
王文龙和众人调笑一阵,这才专门走到谢肇淛面前对他点点头。
“上个月我在台湾,知道消息时已然晚了,在杭还请节哀。”
谢肇淛勉强一笑,摇头说道:“其实我家众人也早就料到,父亲生前就说他多半吃不到今年的新柚了。我父临走时叫我到床前仔细嘱咐,让我用这几年收收心思,日后也为国为民做出些事情来,不要再一副悠游天下的模样,生前生后之事都已安排好,去了便干干净净也就是了。”
谢汝韶和谢肇淛父子俩都有名士风范,平日里生活洒脱不羁,还经常做些在外人看来是行为艺术的事情,不过谢汝韶临死之前总算是对谢肇淛有些正经的托付。
历史上谢肇淛守孝三年再回到南京,做事态度便改变许多,从原本只会写诗讽刺上司变成主动上疏为民请命。
后来谢肇淛调到工部屯田司,更是跑遍北方水利工程的现场参与实际工作,还写成了一本讨论北方水利设计以及历代治河利弊的水利学专著北河纪要,这些多半和谢汝韶死前对儿子的交代脱不开关系。
父亲之死是推动谢肇淛从一个风流名士到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转变的重要因素。
大家坐下清谈,仆人端上准备好的水果,在场众人都是红云会的成员,虽然荔枝季节早就过去,但是秋天福建还是盛产多种瓜果,端上来的就有闽侯县的青橄榄,漳州产的琯溪蜜柚,还有莆田的龙眼肉。
仆人在小火炉上支上一口茶壶,将饱满蜜色的龙眼肉配上大红袍同煮,很快一股香甜的茶香便飘散出来。
在场诸人取了小杯品茶、轻啖橄榄,原本红云会之中就是谢肇淛最爱玩,也是历次聚会的主心骨,但众人发现,今天的谢肇淛却与往常极为不同,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主导话题。
原本这次聚会就是在荷兰人封锁福建海上的背景下进行的,接着又有开海禁海的争议,满福建都讨论着此事,没了谢肇淛打趣,聚会的话题也自然就转向这个方面。
林宏衍首先说:“建阳开海文章虽写的有道理,但是福建的世家大族对于禁海还是颇为热衷,最终会成个怎样局面,恐怕只有两边互相调和而来。”
陈荐夫闻言却直接反驳说道:“哪有调和的空间?一边要开海,一边要禁海,若如了世家大族之意思,则沿海百姓都饿死矣,那时又找谁谈去?”
两人的对话表面上是因为两人对于此事的认识不同,其实是他们的身份使然。
林宏衍是官宦世家,家里在福州有许多财产,自己更是因为恩荫当上了户部员外郎,他就是典型的福建读书世家的子弟代表。
而陈荐夫作为著名诗人,虽有才华却少而孤贫,三十几岁才考中举人而后屡试不第。他游历大江南北,和徐兴公等人结成“闽中七子”,但却还是个失意文人,陈荐夫所写的诗词之中弥漫着一股晚唐之风,这其实就是他内心的写照。陈荐夫如今自然会站在普通百姓商人一边。
此时此刻,林宏衍和陈荐夫两人越说越争吵起来,林宏衍认为不管控私商肯定会惹得福建世家大族不满,到时候就会推出海禁,商人想要避免海禁只有去和世家大族谈出一个不损害世家太多利益的开海方法,商人在这过程中也要约束自己。
而陈荐夫则认为世家大族贪得无厌,现在他们走海也可以挣钱,却因为看到私商挣了更多的钱,就忍不住想要干预,这种欲望是喂不饱的,退缩也不可能换来好结果。
见两人争执不下,徐兴公突然问王文龙:“建阳是什么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