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人对此支持,可是有能力做海贸的大士商则知道这些论题一旦通过就会给自己身上套上重重枷锁,以后做海贸非但要面临高额的税收还要付出船引等等成本。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赵志皋老的实在写不动东西,只怕这篇文章赵志皋早就写上去了,反对矿监税吏不只是此时官员的政治正确,客观来说对于百姓绝对也是大德政。
他们表示让皇帝去收海商的税吧,能把地方上的矿监税吏和重重钞关撤走就是善莫大焉。
但此时这话不用说,此时此刻徐学聚和王文龙也是一样的判断,他点头说道:“想必沈阁老问的就是这段时间之内的做法。”
阁老沈一贯是个老奸巨猾的性格。
这年代皇家造一个正殿的花费四五万两已经算非常节省,百年后,乾隆造避暑山庄的正殿,木材用上上好的楠木直接就花费了七万多两。
万历的钱大部分就是宅家的他自己花掉了。
本来要减税,结果你还加税,以东林党和浙党为代表的江南官员大部分都不表支持。
但偏偏不好劝。
沈一贯和徐学聚都是浙江兰溪人,沈一贯干脆利用私人关系,直接把问题问道王文龙这里,也是对王文龙尊重的意思。
道理是这个道理,事也是这些事。
王文龙连忙放下碗,擦了擦手接过。
读书人的文字被皇家赞叹绝对是一等一的扬名办法,伴随着天下议论,王文龙的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间飞遍九州,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
相比之下七万两是什么概念?颇为富庶的松江府一年上缴的金花银也就八万两。
好在这篇文稿是常州诸生发出来的,那地方天然就带着政治正确,顾宪成、高攀龙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单之下呢,攻击王文龙的言论倒是没有多少。
江南官员们觉得皇帝实在是损透了,你直接把税收给减免了不好吗?干嘛把这个烫手山芋又转嫁到海贸之上?偏偏说的还有点道理,这就更麻烦。
“徐学聚道:这是沈阁老来的信,询问建阳该如何应对此时局势?”
热度当然会消散,但是影响肯定非常深远。
史有明载的大开销:修定陵花了八百万,册封皇子花费一千二百万,过个生日平均花费二十多万两,更别说有事没事修修房子,养养小动物。
沈一贯此时当然应该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场,换成谁都会这么做。
关键是这些钱他完全可以不捞,只要把奢侈性的消费减少一点,实实在在就能大大减轻民间负担。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间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显露出来。
孙朝已经算不错的了,只因为山西太穷,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