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孙秀才,哦不,孙举人回了一趟老家。
他在今年的乡试中考出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已经是位举人老爷了。
穷秀才,富举人,举人可以免赋税,故而这些日子,家乡的父老乡亲没少托他挂名,以求避税。
孙举人无法拒绝这样的“合理请求”。他当年去清平读书,路费是宗族出的,现在,到他回报族里的时候了。
他在老家待了半月,临走时带走了妻子。
孙老太太本不乐意,大儿媳妇要下地,小儿媳妇再走,谁在家做饭洗衣裳?她自己要喂羊养鸡,还得织布劈柴,少个劳动力怎么行?
但孙举人道:“与我往来之家多有女眷,总要有人应酬。”又掏出十两银子,叫大嫂去买两个粗使丫头。
孙家贫苦,他母亲从未用过丫头,一时又惊又喜,也不提留儿媳妇了。
反倒是他妻子忐忑:“我大字不识一个,你带我去城里,可会给你丢脸?”
“我会教你认两个字。”孙举人并不爱妻子,她是打小换过来的童养媳,双方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亲人,“和在家里一样,你替我打理衣食就成。”
他解释,“如今我在城里买了间院子,雇了两个人,我今后在永安书院教书,每月都有月钱,等多攒点钱,就回老家买几亩地。”
妻子吓一跳:“城里买了屋?这要多少银子?”
“几十两,东家太太给的贺礼。”孙举人道,“一会儿进了城,你先和我去拜见一回。”
妻子连连摆手:“我连城都没进过几回……”
“阿姐。”孙举人安抚道,“你别怕,程夫人是善心人。隔壁村子去年夏天,不是雇人去采辣椒么。”
妻子点头:“是,听说只做几天,但给了不少工钱。”
“那就是程夫人的地。”孙举人道,“人家不缺佃农,出钱雇人做,就是给百姓一点挣钱的机会。”
妻子不识字,却懂基本的道理,点点头:“这是好事呢,大妮婆家挣到钱,今年多盖了两间屋子,他们终于有单独的屋了。”
孙举人“嗯”了声,对家长里短提不起兴趣。
妻子看出了他的敷衍,没再说话,安静地看着前方的路。
金秋的贵州很美,但她早就看腻了。有时候,她也会想这山外头是什么样的,可只是想一想,这辈子能进城,放眼望去不再是山连山,她就心满意足了。
骡车慢慢地走,赶在天暗前到了新家。
家是新的,宅子是旧的,不过两进的小院子,瓦片微微泛灰,墙粉过,残留着潮潮湿气,青石地砖锃亮又光洁,显得脚底的泥土格外可恶。
门口有个老头看门牵马,厨房一个厨娘看着灶火,两个丫头迎上前,一个替她拿包袱,一个却睇着孙举人,眉角颇具风情。
妻子微微一怔,看向丈夫。
孙举人没看她,也没看丫头,只问道:“今儿家里来过人没有?”
“费家递了帖子,说是老太太过寿,请您去喝杯酒。”唯一的书童回答,“老爷去不去啊?”
孙举人暗暗叹气,别人家送来的丫鬟小厮就是这样子,没规没矩的,可也没有法子,只能将就着用。
“吃饭吧。”
草草吃了饭,孙举人洗脚睡觉。
妻子有点心事,半天睡不着,试探着问:“二郎……”
“怎么了?”
“没事。”她又咽了回去。
“早点睡吧,明儿一早跟我出去。”
“欸。”
床下铺着褥子,很软,可妻子一整晚都没睡好,但习惯使然,第二天才擦黑就起床烧火去了。
她按照家里的习惯切菜熬粥喝,厨娘起来瞧见,从筐里掏出两个红薯:“再放点这个吧。”
“这是什么?”妻子没见过,“茯苓还是山药?”
“这叫红薯,填肚子的好东西呢,程夫人带过来的,城里才有。”厨娘麻溜地将红薯切块,放到蒸笼和馒头一起蒸。
很快,灶房里就飘出了香味。
妻子尝了,红薯吃着味道一般,但吞咽容易,还顶饿,便问:“这东西可贵?”
“不贵,米铺里有,也能买回家里种。”厨娘人好,不吝指点,“种这东西前两年不交税,种出来就是自己的。”
妻子暗暗记住,端着菜粥和红薯出去了。
孙举人起来,瞧见寒酸的早点,没说什么,默默吃了
,叫两丫头给她换衣裳。
妻子一动不动,僵硬地换上袄裙,左看看右看看,生怕扯坏了。
“小家子气。”薄有颜色的丫鬟小声嘀咕。
妻子涨红了脸皮,强自忍耐。
孙举人却“啪”一下摔了筷子:“嫌贫爱富就别来我家!砚台,叫人牙子来,卖了她去。”
那丫鬟吓住了,赶忙跪下求饶:“老爷开恩、老爷开恩。”
孙举人厉声道:“我家庙小,不如送你到山里嫁给蛮子去。”
丫鬟连连磕头哀求:“老爷息怒,太太开恩,奴婢再也不敢了。”
妻子见状,反倒劝道:“二郎莫气,她才多大,算了吧。”
“外头跪着去。”
丫鬟赶忙到外间跪下了。
孙举人这才饶她,同妻子道:“阿姐,该走了。”
妻子走到外头,见丫鬟跪的地方有一滩积水,便道:“别跪水里,仔细腿疼,到屋里去。”又和孙举人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做错事挨罚没错,可不兴作践人的,二郎,你就算成了老爷,咱们也不能狠了心。”
而那丫鬟原本眼眶蕴了泪,听见这话,竟硬生生忍住泪珠,忙在墙根跪了,叩头道:“太太善心,奴婢再不敢了。”
竟收了媚色,低眉垂首,老老实实地挨罚。
孙举人收回嘴边的话,摇摇头,道:“走吧。”